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出国,“出国热”的背后,是每个家庭不同的情况和目标,有的为了让孩子能在国外就业,有的为了拓宽孩子的视野,甚至有的是因为看别的孩子出国了……
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田敏认为,把孩子送出国的目的很重要,这会影响他们的留学生活,甚至更长远的人生,把孩子送出国,不应该是为了让他们学习打工的技巧,方便找工作,而是要培养引领未来的能力,这是以后最需要的人才。
说到留学,问谁?问自己有孩子,希望将来把自己孩子送出去,或者有留学体验的人。我职业生涯前10年在公立学校做有关高考的工作,第二个10年在公立学校参与创办国际部。近3年来在民办教育机构,希望做一些彻底一点的国际教育。为什么用彻底两个字,因为过去的学生既要准备国内高考会考,又要提前准备国际标化考试,学生疲于奔命,实在太难受了,压力很大。
在四中的时候看到了很多聪明的学生不愿意考清华、北大,就想出国。在学校里不愿意跟着正常的路子走,就到了学校的国际校区。他们的经济能力没有问题,学术能力、适应能力大都没有问题,但为什么还愿意留在国内读3年?原因是这些孩子和家长希望孩子们在国内成长到18岁,当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建立起来后再出去可能更好。很多人在批判学校教育,吐槽很多,比如标化考试成绩不高的问题,比如没有阅读的习惯,上课发言的习惯都没有养成。我们也承认传统的学校教育还有很多不足,所以这几年才有更多国际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国际化学校的涌现,为部分学生的受教育增加了选择的自由。这些学校的课程比公立教育更好的对接国际教育体系,为孩子搭一个顺利过渡的台阶,中西合璧的课程,帮助孩子出得去,学得好,回得来。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出去留学之后能够获得成功的留学,帮助孩子实现更高的发展,也就是我们强调的“让所有人优秀,让优秀者领跑”。
我们的孩子不仅仅是为了出国以后学一个工作的技能,找一份挣钱的工作,而是要有在未来十几年几十年引领世界的本领。这些孩子未来进入工作年龄,而那时候的中国有可能在某些方面成为世界第一,之前“搭便车”式的学习与创新已经没有机会了。我们的学生怎么在未来还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和发展通道,那就要从现在开始培养他们引领未来的能力。
看过一个报道,我们现在学习的具体知识83%以上都没有多大用处,剩下的17%大多是给孩子留下了深刻地记忆的内容,无论是价值观,还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体育技能、审美技能、合作意识,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判断,这个需要在学校里慢慢滋养,也就是为未来“赋能”,而这些不是通过最后那一下包装速成得到的。
高中生留在中国的这3-4年,我们就希望学校的教育是中西合璧的。什么叫“中”,“中”就是严谨的学术训练,优秀的中华文化,真切的社会体验。特别是伴随社会不断进步,参与社会不断改善的体验尤其重要。否则早早把他送出去,再回来,这个成长过程他没有经历,就没有切身的感悟。什么叫“西”?就是现代化的科学知识,国际化的社会规则,全球化的社会问题解决。在这样的时代留学,要让学生出得去、学得好、回得来,就要从理念、环境、课堂、评价等方面真正实现会通中西,中西合璧。
面对纷繁复杂的留学选择,家长们要练就一双慧眼,会看,会听,会判断。
我们知道,每个人听到的不一定都是真实的,因为我们的话语体系不一样。
我向曾经是我的学生,也正出国留学的侄女请教,怎么才能办好一所国际化学校?她说没什么经验,大都是教训。她说你当年跟我说不要着急准备托福,一切顺其自然,最后一年把我累死了。她说就要早规划,早准备,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时候就要把大阅读实现,初中的时候就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初中的时候就要能够寄宿提升生活自理能力。但并不是说到初中非得托福考多少分,非得考一个特别牛的中学才能成就他,有条不紊稳打稳扎的准备是最好。其实选择学校并非那么要紧,关键取决于你自己,取决于你自己怎么享受成长的过程:阳光豁达、积极进取、敢于挑战、自主规划。一切都能搞定!所以我用了一个词叫享受中西合璧的教育,学得舒服才是享受,太纠结不行,太别扭也不行。只要同学很友好,课程很丰富,文化有品位,老师对你好,你喜欢老师,才能学得舒舒服服。
Raybet比分 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