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交11年Jack Hunt school的师生们
金苹果双语学校总校杜育敏校长致欢迎词
金苹果双语学校国际部涂彪校长致欢迎词
Jack Hunt School, Gavin老师致辞
中英方学生互相介绍
四月
我们迎来了远道而来的客人;
六月
我们也将奔赴异国他乡。
为期两周的游学生活即将开始
希望英国的同学们
能在这段期间领略到东方的魅力
收获更多的友情
通过第一天的中英孩子们的互相接触,我们的孩子们感触颇深,下面让我们听听孩子们的感受。
剑桥AS1贺瑾茹
英国团的到来使我们都兴奋不已,换了正式的西装,每个人都拿着两面小旗子,排成两列等待着,心中既期待我们两个文明的碰撞,又有点小紧张,毕竟是初次见面,但转而一想他们来到陌生的国家肯定比我们还紧张,要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热情,整理了自己的西装,微笑着静候着他们的到来。
终于,外国的朋友们踏上了学校的大门,一进来,我们摇着自己的小旗子,和吹来的微风夹杂着我们的期待一起发出了清脆的声音...
带领着他们进入了会议室,开始了基本的自我介绍,最初的认识大家都带点羞涩,要想快点熟络起来,美食应该是最直接的方法了,要说中国传统美食,第一个想到的,应该就是饺子了吧,没错,让阿姨准备好馅料和饺子皮之后,一个个撸起袖子,摩拳擦掌准备大展身手,在包饺子这一块,我很有自信因为每每到过年,全家都会一起做。但是我们的任务,是教他们一起动手做,对于从未接触过饺子的朋友们,他们刚开始会有些茫然,但是我们都有着极大的耐心:首先是放好馅料,不能放太多,然后就是要捏紧,不然会在沸水里“皮开肉绽”,最后再捏出好看的花边,这一系列花哨的手法让他们连连夸奖,我们的自信心一下子提了上来,一个个笑的跟抹了蜜一样,这一晚很充实,不仅让他们学会了包饺子,还讲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他们都对这些很感兴趣。慢慢的,中西之间的距离感也在悄然消失,我对我们之后的相处产生了更多期待......
中英学生之间的交流真诚质朴,亲切自然;相比之下,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又何尝不是,“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英两国是东西方文明的重要代表,都曾创造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也都为人类发展进步做出过重要贡献。两国文化交流,其实已持续数百年之久,对于深化两国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此过程中,有几个不得不提及的“第一”。
1
约750年前 中国第一次出现在英国人的著作里1267年,英国哲学家罗吉尔·培根在他用拉丁文写的《著作全篇》里使用了一位法国教士的东方见闻,著名学者、原外交部翻译室副主任周钰良指出,这是中国第一次出现在英国人的著作里。14世纪,英国文学之父杰弗雷·乔叟所译著的《哲学的慰藉》,在文中提及了“赛拉斯之国”(即“丝绸之国”),成为最早提到中国的英国文学作品。
2
第一个到达欧洲的中国人 谒见英王爱德华一世1287年,一个来自中国元朝的代表团到达罗马,团长是一位名叫列班·扫马的中国景教徒(景教,又称东方亚述教会,唐朝时期传入中国,被视为中国官方最早承认的基督教派)。扫马在法国见到了英王爱德华一世,他被记载为“第一位到达欧洲的中国人”、“最早访问欧洲各国的中国旅行家”。有专家认为,扫马此行,可能是中国和英国在外交上的第一次接触。
3
《大清律例》英译 中英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直接对话1810年,英格兰旅行家小斯当东在伦敦出版了英文版《大清律例》,这是中国文化典籍中第一部直接由中文译为英文的完整作品。这个译本标志着英国从欧洲大陆文字转译中国文化典籍的历史结束了,中英开始了直接的文化对话与交流。1792年,英国为扩大与中国的通商贸易,派出使团访华。年仅11岁的小斯当东跟随身为使团副使的父亲前往中国。来华途中,小斯当东向使团雇佣的华人翻译学习中文,进步很快,随后在使团谒见乾隆皇帝时用官话和乾隆皇帝直接交谈,一举成名。他被誉为“英国最早的中国通”。其译本促进了中英之间的法律交流,为英国进一步认识、了解中国奠定了基础。
4
英国汉学家李约瑟 向西方介绍中国科技成就第一人英国近代生物化学家、汉学家李约瑟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世界上第一部以系统翔实的资料全面介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过程的通史。李约瑟本人,也因此被称为“向西方介绍中国科技成就第一人”。《中国科学技术史》不仅把中国古代的科技有系统地介绍到西方,还改变了一些学者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基本看法,对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影响深远。该书以浩瀚的史料、确凿的证据向世界表明:“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上曾起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在现代科学技术登场前十多个世纪,中国在科技和知识方面的积累远胜于西方”。此外,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谜题”,“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这一谜题,引发世界各界关注和讨论。李约瑟也花费了多年时间与大量精力,一直试图寻求这个难题的谜底。李约瑟不仅终生献身于中国科技史事业,还带动一批学者从事这一领域的工作,被中国媒体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5
英国第一所孔子学院 伦敦孔子学院2005年6月,中国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签署协议合作建设英国第一所孔子学院——伦敦孔子学院。十年来,经过中英双方共同努力,两国高等院校的合作不断深化,英国孔子学院的数量也逐年增多,目前已达到29所,在欧盟国家中居首位。。这29所孔子学院各有特色,为加深英国各界与现代中国的了解搭起了桥梁。例如,伦敦中医孔子学院是全球第一所以中医为主题的孔子学院,伦敦商务孔子学院是全球第一家商务孔子学院。这些特色鲜明的孔子学院不仅帮助英国学生学习汉语,更让他们从不同角度理解中国文化。访英期间,习近平主席还出席了由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举办的全球孔子学院大会。
6
中英启动中国与欧盟国家第一个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1972年中英建交,两国政府于1979年签订文化合作协定。在此框架下,中英自1984年开始,定期签署政府间文化交流执行计划。2012年,中英启动了中国与欧盟国家第一个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三年来,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推动双方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媒体和青年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实效的交流合作,在两国民众中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成为中英关系中一道亮丽风景线,为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今年9月,中英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三次会议在英国举行。活动期间,英国首相卡梅伦在会见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时说,今年对于中英关系发展来说是“黄金年”,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即将对英国进行的访问将会开启双边关系的“黄金时代”。
7
中英政府举办历史上第一个“文化交流年”2014年6月,李克强总理访英时,中英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宣布2015年为“中英文化交流年”。这是中英双方在政府层面举办的第一个文化交流年。整个“中英文化交流年”将分为两个部分:三月至六月由英国大使馆/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在中国举办主题为“新世代”的英国文化季活动;七月至十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在英国举办主题为“创意中国”的中国文化季活动。其中,英国文化季在华举办了超过30场活动。如今,中英文化和创意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已成为两国关系中的核心内容。伦敦时间10月21日,威廉王子夫妇陪同习近平主席与夫人彭丽媛参加有关中英创意产业交流活动。这不仅能深化中英之间在艺术、文化创意领域已有的联系和合作,还能为中英双方在文化方面的新合作创造良好条件。作为双边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英文化关系毫无疑问也会迎来黄金时代。
Raybet比分 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