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脚丈量自然 用心考察亘古
基础信息 Basic Information
屠若扬:男,2019届12(2)班;
IB:40-41(42分总分);
标化:托福-111;SAT-1500左右;
大学录取:ED1录取芝加哥大学考古专业;
兴趣:旅行、读史书、考古、法语、打咏春拳;
特点:表面:奇崛的思维、连珠的妙语、疯狂的点子,课堂上的活跃分子;内在:沉着镇定、聚精会神、博览群书、心无旁骛。
“向外探索”与“向内思考”
当屠若扬决定选择“考古”为专业时,除了父亲表示赞同之外,亲戚朋友甚为不解。为何选择这么冷门的专业?
有两个故事使屠若扬渐渐把自己锁定在了“考古”这个领域。
故事一: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他清晰地记得9年级黄昏的一天,放学疲累的自己在小区散步,径自往前时猛一回头,发现天空连片的火烧云,红得灿烂辉煌、蔚为壮观。当时心中油然而生一个念头:一辈子要再欣赏至少十个自然和文明相关的壮观图景。
故事二:特别钟情历史史论。10、11年级,图书馆历史书架对他有特别的吸引力。在多类历史书中,他钟情于历史史论。史论把历朝历代的精髓都归纳成为系统了,那些早已翻篇的年代中,曾经的人、曾经的事都历历在目地重现。之后对哪部分历史感兴趣,他就会去拓展填补。
故事一促使他向外走,走向郊野,走向自然,走向人类文明的遗迹;故事二促使他向内思考,思考历史,思考社会,思考过往的积淀。向外与向内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向的融合,就让他圈定了“考古”专业。看起来他的定位在“冷门”的领域,实际上屠若扬的心很大很大:他想用自己的脚丈量自然;他亦想用自己的心考察亘古。
“二维”与“多维”
立足于现代,屠若扬不禁要问自己:为什么要执着于过去呢?它既没有科技含量促进现代人的思维,又不能带给现代社会实际的经济效益,研究古代的历史与文物,其意义究竟何在?
屠若扬对过去的看法是这样的:过去能够解释现在;过去是现在的参考与佐证;由于过去这个向度的存在,使得现在这个向度更明朗;换言之,如果过去被蒙蔽,单一维度的现代很容易走向偏颇、走向极端。过去曾经那样实实在在地存在过,检视过去的过程,也是真正理解多样性、本质与源泉的过程。
无论是概念上的宝藏,还是实地挖出来的宝藏,都可以让当下人以过去为鉴,更充分地了解自己。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所言:Know thyself——了解你自己。追溯人类过往的轨迹,才能摸索生长发展的脉络。
如果说屠若扬的历史观是“二维”的,那么他的人生观是“多维”的:人生不受限。这样的人生观主要来源于父亲的榜样。父亲师范毕业,下海经商、生意不顺,还生了一场大病。病后从零起步、从事广告策划行业。事业风生水起、步步兴盛之际,2008年作为开始学中医,苦读数年后转行成为针灸讲师。期间,父亲始终热爱登山,并带队云游四方。
父亲的人生经历让屠若扬体悟到人生可以多元、多彩,不必把自己局限住,也不必尽往热门或主流的路径走。父亲的影响让屠若扬敢想、敢为、敢做、敢当,这是一个男生的气魄。
“输入”与“输出”
为了自己对考古的爱好,屠若扬进行了全方位的“输入”过程:
第一,知识输入,建立体系。考古这个专业既没有现成的老师,亦没有补课班可以选择,唯一的路径只有自学。第一步,看科普书籍,如《考古不是挖宝》,上一些网课;第二步,看导论类书籍,如《中国考古通论》、《考古学研究入门》,以及英美学者所著《考古学:关键概念》,建立知识框架;第三步,看专家的论文和专著,如张光直教授的《中国考古学论文集》。
这三步走下来,屠若扬对考古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概念。
(屠若扬自学考古)
第二,听取讲座,建立方法论。屠若扬曾在逛上海书展以及到上海博物馆听讲座时,两度遇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齐东方教授,齐教授的考古方法论对他启迪很大。齐教授说,如果你想好好了解某一时期的器物,如唐代金银器或汉代陶器,就做个表,列出30件具有代表性的器物,在选择的过程中就已逐渐把整个时代的文物筛选了。
屠若扬认为这种方法具有举一反三、再输出的过程。
第三,亲自体验,化理论为实践。屠若扬赴西藏旅行时,一天在途中看手机地图有一处“石棺”遗迹。他想亲自去看一看。就跟同行的朋友说好,他们先下山吃饭。自己一人走了许久,在山壁上找到了这处考古遗迹,其实是山挖进去一点,形成新时期时代的石棺。里面是空的,估计发掘完成后物品都放到博物馆去了。
但看到了石棺上面有排列整齐的石片,嵌在山壁里面,与山体颜色不同,肯定是人为形成的痕迹。虽然因为石棺是空的、无从考量墓室主人的情况,但也看到了一些与遗迹相类的人为的痕迹,他颇感欣慰。之后他把相关录像的一小段传给了所申请的芝加哥大学。
屠若扬相信,要证明一个人真正消化了一门学科,最好的方式是“输出”,亦即能够教别人,而不仅仅是自己会。因此在2018“世外阅读节”中,他去到本部,给初中生上了一节“考古”课。他的开场是这样的:“你是考古学界的一枚小萌新,你的老板给了你一笔资金,并且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的特级审批,你兴冲冲地去开采,下列三个遗迹选择哪一个——秦始皇陵、旧石器时代遗址、青铜器冶炼遗址?”
从一个情景设定出发,屠若扬深入浅出地给初中学弟学妹把原本学术性较强的考古知识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表达了出来。这次“输出”让他系统梳理了自己的考古知识,也让学弟学妹也领略了“冷门”知识的趣味。
“一专”与“多能”
尽管考古看似是与古物和故纸堆打交道,但屠若扬绝对是一个兴趣发散、十分有意思的人。
屠若扬对法语有一种莫名的亲和,从6年级进入世外以来,欢乐闹腾的法语课让他获得了学习的乐趣。到了高中,他不仅在IB课程中选了法语,还参加了法语社,社团轻松、温馨的气氛让他倍感愉悦。
担任法语社社长之后,角色站位有所不同,他对社团进行了一些改革,往温馨的气氛里加入了效率,将略有点散漫的社团统整起来,组织了规模比较大一点的法语填词翻唱比赛,又拍视频又投票比赛,那几天多方联络、每天都搞到很晚才睡,但他乐此不疲。
世外的二外文化一直颇为活跃,IBDP社团中,日语、德语、法语三个社团都很有生气,这令屠若扬产生了一个念头:联合三个社团举办一个语言文化节。期间因为学业忙碌、协调范围广而屡屡搁浅,在二外老师的助推下,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到了11下半学期,终于想法落地而成为事实。
文化节的第一部分是游园会,日语是看单词卡片猜意思,德语是文化知识问答,法语是跟着念法国儿歌及绕口令。活动的影响力还不小,敲章、领奖品不亦乐乎。文化节的第二部分是二外优秀活动展示,日语有配音活动,德语有诗歌朗诵,法语是唱歌。三个社团彼此交流、分享成果,气氛十分融洽,让更多的同学感受到了外语的魅力
屠若扬还有一招绝活就是打咏春拳。咏春是外家拳,以快速、技巧、应对力量为目的。他12岁开始学,当时力气不及大人,就一径走技术路线。咏春这种“弱者战胜强者”的拳法,让屠若扬学习到“以弱克强”的蜕变之道。偶尔,他会鼻青脸肿或一瘸一拐地来到学校,但咏春拳最终不仅让他强身健体,而且体悟到“由武入道”的境界。
屠若扬在高中阶段就对专业方向有所探索,殊为不易。他理解的考古,早已超越了三探——“探险、探宝、探秘”的浅显、刻板思维,而触及到了“考古”的一些专业领域,显现出了对这个专业相当的了解、专注与热爱。
他感恩世外老师总是用赞赏的态度看取他对冷门学科的偏爱;他感谢世外的平台时时为他提供施展拳脚的机会;他感谢同学们对他的奇思异想、奇崛思维总是兴味盎然地侧耳聆听。
当被追问“若作为原动力的兴趣淡去,面对每一项研究的枯燥,是否会消解自己的热爱”时,屠若扬沉吟了一番,说:“一开始想要去的动力,就如同朝圣者萌发的信仰。真正的好戏应该在后头。为了目标,分解阶段性努力,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去鞭策自己达到每一个分站。”
人生的历练,何尝不是像挖掘与探索一般,过程艰辛曲折,最终得到无尽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