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学和家长都对撰写美本申请文书有一些敬畏,带点未知的恐惧(或多或少有可能是被中介误导)。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推开那么一点点门缝。
先说一些广义上的,不那么具象的内容:
1 首先记住一点,文书就是写故事,而不是说明书(更惨的是有些同学写成了自述书,甚至更有甚者写成了承诺书)。
2 不一定非要有什么远大的计划,或者已经完成了多么巨大的成就,你只需要生动的描述出你自己,在文章里给人一种具象即可。
以上两点我暂时没有想到很合适的例子来解释,暂且不讨论了。接下来我想说的是一个具体的点。
我在一本美国写作杂志上看到过一句话“观点和故事是一个小说里的关键,这两个要素在整个小说过程中都始终保持着某种联系” , 那么观点我们写文书的时候肯定都会有,问题就出在故事上。
我在这里引用我曾经看到的关于马頔和立志的评论,具体原文忘记了,大概内容是,听多了马頔的歌词,就发现其中内容的空洞和没有具象性“你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我在北方的黑夜里四季如春”,初听感觉好像挺文艺,但是其实是没有任何具象的,也就没法引起深入的共鸣。而李志的歌词“她说她喜欢冬天的阳光,巷子里飘满煤炉的味道,雾气穿过她年轻的脖子,直到今天都没有散去”,听着音乐我们的脑海里就浮现出在阴郁的下午,巷子里一个姑娘的背影,甚至很多人第一时间想起自己初恋的女友来。这就是具象性,通过文字可以引起人感情上的共鸣,这才是一个文书里需要展现的东西。
写到这里,我需要让大家考虑一个问题,招生官感情上的共鸣是什么?招生官看学生文书是他的职业,我们可以互换一下身份,如果自己是招生官,在招生季每天都要浏览大量的文书,自己看到怎样的文书才会对学生产生兴趣 ?
1 同样的一个情节,你可以平铺直叙,也可以尝试换一种表达方法。
例如:
"从小由于父母的工作原因,我一直在更换住址,也不停的转学,所以我一直没有固定的朋友。"
该表达就属于平铺直叙型。如果我们把它换成以下的表达方式,也许感觉就会好一些。
"和朋友告别总是让人伤感,而我从小开始就不得不这么做。" 或者 "没有人喜欢孤独,但是有人命中注定 "
如此表达会让人感受到创作,而不是写一段话而已。如果我们再考虑一下,怎样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呢?也许我们就会这样来做了。
" 我一直保留着杰西卡送给我钥匙环,因为它让我想起小时候那一段漂泊的岁月"
2 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些中国学生通常会写到的素材,例如喜欢数学,普遍中国学生和家长总会想到,需要获得数学比赛的奖项,其实不然,我要说的是,关键点还是写作,哪怕其实这个学生并没有获得任何数学学术活动的名次。
如果一个学生这样描述自己 :
我喜欢数学,我喜欢计算,我在初二那年获得了华罗康(意味着这是某个不知名的民办数学比赛)。
或者,
我的父亲是个科学家,受他的影响,我从小就喜欢数学。
很直白,不过很没有吸引力,不是吗?如果我们添加一些细节,
我总是不停的计算,在超市里,我会换算一大瓶可乐里的卡路里和两瓶酸奶的含量是否一样。在回家的路上,我会根据自己的步伐估算一段小巷的长度。
是不是立刻有了人物的形象?如果我们在表达上再下一些功夫,
如果你看到我正在购物的时候突然停了下来,目光茫然口中喃喃自语,不要惊慌,我只是在计算风味酸奶里的热量究竟是不是比可乐的少。又或者看看地砖的长度究竟比我的脚长多少,然后算算学校背后那条小路究竟有多长。不过这些答案总是变化的,除了一个,就是我那号称计算机工程师的爸爸,还没有我算的快。
3 我见过许多家长和学生,总感觉自己缺少写作的素材,于是拼命的参加各种活动,蜻蜓点水似的尝试各种项目,从保护非洲的大犀牛,到为华尔街某基金产品设计数学模型。总觉得这样的项目似乎可以提升自己的背景。 其实你们真的认为美国顶级大学的招生官,会因为你花了8万元去非洲玩了12天而考虑录取你吗?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只需要把自己最特别的那一点,巧妙的展示出来,让招生官看到一个活生生的,有具象性的形象,即可。
Raybet比分 课程体验,退费流程快速投诉邮箱: yuxi@linstitute.net 沪ICP备2023009024号-1